9月13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6版要闻版刊发《磨练意志,迈正步子——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》一文,聚焦我校在创新教育模式上所作的尝试、努力以及人才培养成果。文章认为生存训练实践课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、学生社会化不足等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培养方式,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。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能很好发挥沟通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、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的作用。8月30日,《人民日报》19版“青年驿站”栏目刊发行知学院黄燕老师《50元,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》一文,以一名带队老师的视角讲述生存训练带给学生的收获与成长。 《人民日报》9月13日讯(江南 王小民)炎夏酷暑,骄阳似火,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赵洁楠拖着水肿的双腿,从北京的北四环步行赶往西二环一家早教中心上班。为了节省开支,她没有选择公共交通,而是每天步行来回近30公里,饿了就啃5毛钱的馒头吃…… 赵洁楠正在完成一项特殊的“作业”。从2000年开始,浙江师范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一门生存训练实践课,每年学校从自愿报名者中筛选出几十名学生,怀揣50元钱、一张地图,学生们要靠自己谋生,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。目前参加生存实践课程的队员累计已近600名…… 每个参与生存训练的学生都会由校方在当地事先安排好住处,一般为当地大学宿舍,每人每天要上交20元房租。“这意味着如果到当地第三天还找不到工作,就拿不出钱交房租,挑战也就失败了。”浙江师范大学生存训练队的学生们都很清楚这笔账。洗碗、擦鞋、送水、保洁、洗车、做家教、卖报纸、发传单,甚至到工地上扛水泥、拖沙袋,为了完成“作业”,队员们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,几乎干遍了基层所有工种。 “投入到这项活动中的学生,他们的切身体会和收获最有说服力。”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淑娉说,每年生存训练队的队员之间总会有难忘的故事、感人的细节。有的同学一天内求职多次被拒,依然不放弃;原先从没做过家务活的,可以一天分时段兼4份工;以前稍有委屈都会立即辩解反击,现在开始学会忍耐与反思…… “生存训练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”,实践队第七期队员叶朝云讲道,当年在北京参加生存训练,为银行网点扛水的情景他一直忘不了,“至今我还记得四毛钱一只的肉包香味,还记得把15天来赚到的钱捐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时的那份充实。”如今已成为北京一家银行副行长的叶朝云动情地讲道,要感谢生存训练让他更懂得担当、感恩和奉献。 生存训练第一届带队老师、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俞明祥介绍说,生存训练实践课现已成为该校最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,每年学生报名人数有增无减。同时,实践的具体方式也一直在探索创新,使之更具有时代精神。为了保障实践活动安全、顺利进行,学校每年会提前做好生存训练方案,家长也要签署《知情同意书》。每年有6名左右带队老师,和学生们同吃同住,并负责实地查看学生工作地点,随时处理突发事件,切实保障学生安全。 生存训练实践课程也成为学校积极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,学生们在参与之余,纷纷将辛苦劳动的报酬捐赠出去。17年来,浙江师范大学生存训练实践团队累计捐赠245320.2元…… “这类社会生存训练,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、学生社会化不足等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培养方式,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。”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说,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能发挥沟通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、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的作用。 15天的实践虽然时间不长,但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,却意义非凡。“生存训练让青年大学生练了‘胆子’,放下‘架子’,迈正‘步子’。”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章剑锋教授说。 《人民日报》: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 《人民日报》8月30日(黄燕)每年暑假,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会给部分学生布置一份特殊的“作业”——50元,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存15天。武汉、济南、苏州、长沙、北京,这样的暑期实践已经持续了5年。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辅导员,今年是我第二次带学生一起体验生活。每天顶着烈日行走近30公里,就着“讨”来的水啃5毛钱一个的馒头……跟着学生们同吃同住,我感受着他们的不易,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。 有人质疑说:让一个大学生每天干着农民工的活,累死累活才赚几十块钱,到底有什么用?我想,当你看到平日里娇滴滴的女生不再担心被太阳晒黑了;内向腼腆的男生敢于摆摊叫卖了;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开始精打细算了;孤僻不合群的学生懂得与伙伴分享了……你也许会明白其中的意义。 短短15天,学生们往往只能打一些零散工、做一些苦累活。摆小摊、卖报纸,在餐厅洗碗、端菜,到工地打短工……陌生的城市、艰难的求职,给他们上了重要的一课:想要适应社会,就要放弃眼高手低、心高气傲,踏实肯干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。在底层工种的不断尝试中,学生们更能明白生活的不易。一个学生在发了一天的广告传单后对我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这些人很讨厌,但是当我真正做了这样的工作,我才了解到他们的艰辛,体会到路人一声谢谢有多么暖心。” 生存历练,教会学生的既是吃苦耐劳、团结协作,也是社会责任与人生价值。我们的实践队自发形成了一个“规矩”,就是把15天赚来的钱捐给有需要的人。前4年,我们帮助过贫困大学生、见义勇为者的家属、龙凤四胞胎。为了节省下更多的钱,“吃馒头、不浪费”成了大家的共识。 这样的一场生存挑战,既是对学生的历练,也是对我的考验。实践还会继续,但我相信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精彩、别样的收获。而与学生一路相伴、共同成长,更是辅导员工作给予我的宝贵财富。 |